隨著科技的進步,化纖長絲織物已融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廣泛應用于時尚女裝、功能性戶外運動服、特種防護服、智能穿戴等服裝領域和時尚床品、遮光窗簾、新型墻布等家紡領域,還廣泛應用于醫療與衛生、過濾與分離、安全與防護、文體與休閑、隔離與絕緣、結構增強、航空航天、土工、建筑、農業、汽車等產業用領域。毋庸置疑,化纖長絲織物正逐步為人們所依賴。
那么,該產業的現狀與發展前景如何?接下來該怎樣實現協同發展?7月30
日~31日, 2019年中國化纖長絲織造供應鏈發展研討會在江蘇海安召開。會議以“協作·共享·創新”為主題,旨在推動我國化纖長絲織造全產業鏈協同創新與發展,掌握供需變化,分享創新信息,防范市場風險,促進上下游合作。
本次會議由中國長絲織造協會、海安市人民政府主辦,江蘇海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承辦,來自長絲織造、化纖原料和生產、印染面料、服裝等產業上下游企業的相關代表參加了會議。
產量年均增長15%
充滿市場活力和發展潛力
長絲織造是指將纖維長絲織成紡織品的過程。我國化纖長絲織造產業從20世紀80
年代開始起步,隨著技術的進步,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應用領域也在不斷拓寬,化纖長絲織物產量已從2000 年的41億米增至
2018年的508億米,年均增長 15%
,遠高于全紡織行業年均3%左右的產量增幅,是增長速度最快的紡織產業之一。行業的年產值超過2000億元,年出口量超過 150億米,已連續8年位居紡織行業機織物出口量第一位。
“目前,化纖長絲織造產業已是紡織工業中最具創新活力、市場活力、發展潛力的產業之一。”中國長絲織造協會會長王加毅自豪地說道。
一般來說,長絲織物是指經向為化纖長絲的織物。按照纖維原料的不同,可分為滌綸長絲織物、錦綸長絲織物和粘膠長絲織物等。那么,近幾年,作為原料的滌綸長絲、錦綸長絲和粘膠長絲產業的發展又各是怎樣的呢?
盛虹國望高科營銷副總監菅新春在介紹滌綸長絲產業發展的現狀和趨勢時指出,我國滌綸長絲產能在2013年~2017
年間增長緩慢,期間增長約350 萬噸,自2017年起開始快速增長,至
2018年年底增長了近460萬噸,預計 2019
年~2020年仍將以300萬噸
/ 年的增速增長。
錦綸作為僅次于滌綸的化纖品種,近些年不管是產能還是產量都在不斷壯大。據海安市化纖業總商會會長、江蘇緯洲化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忠國介紹,其產能規模從2008年的
162萬噸/ 年逐步擴張至2018
年的375萬噸/年,復合增長率達到 8.7%。其中,錦綸在紡織品領域的應用發展較快,民用絲產能從2008年的
102萬噸擴張至 2018年的277
萬噸,復合增長率為10.5%,大大領先于其他錦綸工業絲、漁網絲、短纖等市場的發展。
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粘膠長絲也以再生纖維素纖維特有的優勢占領了較為廣闊的市場空間。據新鄉化纖股份有限公司銷售處處長焦東川介紹,目前,粘膠長絲的應用領域不斷拓展,已從過去比較傳統的繡花線、被面、富春紡、喬其領域,被廣泛應用于紡織服裝、家紡、制線、裝飾產業等領域,以綠色環保為驅動的價值增長優勢正在形成。同時,隨著上下游產業集約化程度的提高,國內外兩個市場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形成了粘膠長絲產品
“走出廠門就是國門”的局面。
“不難看出,我國長絲織造產業是具有發展優勢的產業。2018年,全球纖維加工量達
9927萬噸,我國紡織纖維加工總量近 5460萬噸,其中,化學纖維加工總量為4671
萬噸,占全部紡織纖維加工總量的85.5%,而其中 75%左右是化纖長絲。”王加毅信心十足地分析道。
另根據相關數據,預計到2050年,全球紡織纖維消費量將達到2.53
億噸,其中化纖長絲織物消費量年均增長3% ,而天然纖維織物消費量年均增速只有1%左右,化纖長絲織造產業市場潛力巨大。
生命力依然強勁
產業轉移將帶來新的生機
據記者了解,目前,我國長絲織造產業主要集中在江蘇省的蘇州市吳江區,浙江省的湖州市,嘉興市以及福建省的晉江市等發達地區。國內棉紡織、針織等產業在“十一五”期間已經開始由我國的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以及東南亞地區轉移。化纖長絲織造產業能夠消化沿海發達地區相對高企的生產要素成本而始終保持健康快速發展,說明該行業的市場潛力和競爭優勢依然存在。
談到其快速發展的必然性,王加毅從四個方面進行了分析:第一,與天然纖維相比,化纖長絲織物具有原料成本最低;工序短,無紡紗成本;原料強力高,斷頭少,效率高,用工少;產品變化多,利于創新;產品應用范圍廣,服裝、家用、產業用三元并重,應用范圍不斷拓展等優勢。第二,其設備以噴水織機為主,與噴氣、劍桿、片梭織機相比較,噴水織機耗電最低;投資最省,國產化率最高;生產過程無靜電現象;最適合生產疏水性化纖織物。第三,原料豐富多彩且織造工藝組合多樣,具有極好的產品創新性。第四,噴水織機污水處理完全可控。當前,我國長絲織造產業污水處理技術是成熟的,成本是合理的。
“化纖長絲在替代絲綢、棉、毛、麻等天然纖維,滿足人民生活需求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其中除了成本因素外,還因為化纖長絲織物具有強勁的生命力。一方面是因為化纖長絲織物不易起毛起球,而且部分性能超越了天然纖維。另一方面,化纖長絲織物技術含量高、創新點多,可以滿足服裝、家紡、產業用各領域各種需求。”王加毅總結道。
值得一說的是,盡管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的市場活力依然存在,但是受資源約束影響,各生產要素成本不斷上升,在土地、電力、稅賦、勞動力等諸多成本方面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加之近年來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的產業政策調整,我國化纖長絲織造產業正向蘇北和中西部地區轉移。
王加毅認為,產業轉移將為長絲織造產業帶來新的生機。他說:“借產業轉移契機,新興產業集群能夠做到在提檔升級的前提下做好增量。在產業新區中,絕大多數企業把提檔升級放在首位,他們借轉移之機淘汰舊設備,引進先進的新設備,實現企業的產品創新、技術進步、降本增效與擴大產能的有機統一。”
同時,在新建產業園,污水處理、中水回用等也會得到有效落實。據了解,噴水織造工藝中,經絲上漿需要使用一定量的油劑,引緯水流與漿料及油劑混合后產生了一定的污水。但由于噴水織機廢水污染物含量較少,且以油劑和漿料為主,經簡單處理后即可以實現回用。也就是說,噴水織機生產用水,只要落實了污水處理措施,中水可以多次回用,除因蒸發需要少量補充新水外,基本接近零排放。
“全行業污水處理的實際是管理問題。在新建產業園,無論是自建污水處理設施還是園區統一管理,新建企業都能做到100%污水處理,中水回用率達到
90%以上,甚至有的企業能達到 100%。長絲織造產業并非污染產業。”王加毅強調道。
上下游協同創新
加強供應鏈管理尋求共贏
在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紡織處處長曹庭瑞看來,本次會議推動產業鏈協同創新發展的主題意義重大。他表示,在紡織行業低速增長、外部環境充滿不確定性的當下,產業上下游企業共聚一堂,找準產業發展短板,理清行業發展思路,分析市場需求變化,尋求合作共贏路徑,有利于提振行業發展信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那么,上下游產業鏈如何實現共贏?對此,王加毅在會上提出了供應鏈管理的思路。
供應鏈管理是以市場和客戶需求為導向,在核心企業的協調下,以協同商務、協同競爭為商業運作模式,通過運用現代企業管理技術、信息技術和集成技術,達到對整個供應鏈上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業務流和價值流的有效規劃和控制,從而將客戶、供應商、制造商、銷售商、服務商等合作伙伴連成一個極具競爭力的戰略聯盟。
王加毅認為,供應鏈管理是一種先進的管理理念,在助力做一流企業、協作開發新產品、穩定銷售渠道、減少企業庫存、增強企業競爭力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因此對全面提升企業管理水平意義重大,是應對我國紡織服裝產業面臨的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的有效措施,是實現我國新時代紡織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也在會上提出產業鏈協同創新的建議。他說,我國紡織行業產業鏈具有緊密的上下游配套關系,因此彼此加強合作,可以推動整個行業更好、更快地發展。
事實上,作為全國知名的錦綸產業集群地之一,海安也很期待通過上下游之間的合作,推動本地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海安市時尚錦綸產業園區建設指揮部總指揮李春旺表示,近年來,海安緊緊圍繞“打造千億級錦綸產業基地”目標,建成了高新區時尚錦綸產業園區、開發區常安紡織園、墩頭鎮化纖產業園三大錦綸產業集聚區,擁有錦綸新材料企業
200多家, 2018年實現銷售217
億元,比2017年增長16.6% 。以文鳳集團、弘盛新材料、永通新材料、中平神馬等龍頭企業為引領,海安年產錦綸
6切片100萬噸,錦綸66 切片20萬噸,錦綸絲產量占全國的1/8
。
“此次化纖長絲織造供應鏈發展研討會的召開,將給海安市紡織化纖產業發展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海安將以此次大會的召開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合作,加快建立完善產業自主創新體系,助推產學研結合,推動化纖紡絲、織造上下游產業緊密結合,加強產業鏈對接,全面提升產業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李春旺說道。